为了促进工作室成员命题技术的交流,进一步提升命题水平,深化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温州市夏陈伟名师工作室第18次活动暨期末试卷交流研讨活动于2月15日举行。本次研讨活动采用线上方式进行。
板块一:2021年温州市“新常规·命题竞赛”获奖试卷展示
这一板块,由两位在2021年温州市初中教师教学常规·期末试卷命题竞赛活动荣获一等奖的教师分享获奖试卷。
温州市绣山中学陈映碧以《立足素养,改善学教》为题分享参赛经历与命题意图,从准备工作、试题讲解、磨题反思三个角度介绍了自己的命题心得。首先,以第12题为例探讨历史试题如何融入项目化学习设计要素,引导学生围绕着江心屿英国领事馆、塑门街一号码头、沧河巷郑振铎纪念馆等近代温州历史遗存,开展“从历史遗存看温州近代化”的项目研究,完成考察报告。其次,以第13题为例探讨基于大概念的试题立意,本题以“统一战线”为明线考查学生对不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历程的理解与认同,突显出“面对革命形式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利益置于首要位置”的历史价值观。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王晨访以《项目化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实践》为题分享命题心得。她从指向核心知识与能力、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创造情境、合理搭配高阶和低阶认知策略、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明确学习成果及展示方式、贯穿全程的评价等六个维度来探索项目化学习设计要素融入试题命制。她以“民族觉醒的关键人物——陈独秀”人物策展为驱动性任务,选择依托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历史学科核心知识点,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围绕时代背景和人物活动突显年代感和人物经历,以《新青年》为载体考查陈独秀的思想见解,最终让学生完成策展前言,运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创造高阶思维的情境,明确对学生提出带有问题解决、创见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
夏陈伟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在试题命制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理念的探索,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具有前瞻性的尝试。温州市作为全国5个整体推进项目化学习的试验区之一,项目化学习的落地要实现三个改变:改变教学、改变作业、改变评价。从两位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一是试题的情境更加的生活化,项目来自于生活,突出生活情境,而不是学科情境。二是试题任务指向核心概念的再建构,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理念是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项目化学习试题必然是指向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考查,它强调的是用知识解决问题。三是可视化的成果呈现,可以是辩论,也可以是一个历史剧,可以是一个作品,可以是文创作品、展览,落实在试题中,试题答案可以是策展前言、人物评论、环境地图、辩论词、路线介绍、产品介绍等。四是设问角度更开放,必将带来答案更多元。对于开放性试题的分层评价,2015年温州卷开始探索SOLO评分,这几年一直在不断完善,今后将会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板块二:苍南县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期末检测卷的意图与达成
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粱亦锦以《意图·达成·建议》为题,从“为什么这样命(编)?”“意图实现了吗?”“今后怎么做?”三个维度来分享了苍南县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期末检测卷。首先,梁老师基于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了两大命题依据:单元整体学习、关键问题解决与核心素养落地。其次,梁老师结合苍南县实测数据分析了教学中的不足,即知识的碎片化、能力的肤浅化。最后梁老师给出了三点教学建议:一要用图示等来梳理单元整体内容,归纳阶段特征;二要开展专项能力训练,课堂是核心能力训练的场所;三要深入解读文本,举例展示运用文本来训练学生核心素养;四要细读课本(导言+目录+正文)与落实指导意见,课本资源是值得开发的“富矿”。
板块三:温州市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样卷的意图与达成
围绕着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温州市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三份样卷,六位老师分别从命题导向、实测数据和教学建议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工作室成员、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森森从核心素养和情境两个核心概念出发阐述了七年级期末检测样卷。他认为,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不简单考查知识的掌握,这是素养导向下试题命制的重要特征,也是温州中考历年坚持的方向。因此,试题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来区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七年级卷的第11题以登山路线的选择和介绍为试题情境并创设学科任务;第12题以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为试题情境考查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影响;第13题以《齐民要术》涉及的农作物为试题情境,考查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试题突显学科大概念,把握七年级上册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以陌生情境考查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理解与迁移能力。
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应秀芳基于瑞安市实测数据分享了本卷命题意图的达成情况,并提出教学建议。应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在培养思维,培养思维最好的场所是课堂,教学评都应该指向思维。命题意图与实测数据的差异,说明传递性的传统教学极度不适应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如何真正由“教”转向“学”的课堂转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不得不回应的现实问题。
工作室成员、温州实验中学周健聚焦“双减”政策和素养考查背景分享了八年级期末检测样卷的命题思考与教学建议。他认为“双减”作为教育手段、素养作为教育目标,都是当前评价和教学必须面对的政策导向。在此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落实“应教尽教”。从应教尽教的范围审思教学,一要聚焦核心知识,通过史料厘清、讲透重要抽象概念;二要理性筛选核心知识,理解为主,有侧重地强化识记。从应教尽交的方式审思教学,一要训练思维范式,突显“信息获取—逻辑推导—观点表述”的考查范式;二要落实大单元教学,围绕某一核心知识的结构化,探究特定时空中事物的联系。
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王义娅基于龙湾区实测数据分享了本卷命题意图的达成情况,并就如何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提出建议。王老师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的角度对教、学、评三者关系进行了深度解读,指出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手段。素养考查是目标。针对老师们吐槽的“内容太多,教不完”“考试太难,不会考”的教学困境,王老师指出其本质是教与学脱离课标,缺少能力素养立意的大概念教学。解决的对策在于构建“教学评一致”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性教学,抓大放小,实现基于大概念的深度学习。
工作室成员、温州东瓯中学周永明以“主题引领•能力导向•情境依托”为主题分享了九年级期末检测样卷的命题思考与教学建议。首先,从课程标准和政策导向的角度回应了“为什么一定要考关键能力?”质疑。其次,以第11题为例溯求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学业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合理、学科思维视角的解读,能够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或进行相应的历史评价和判断,即认识历史问题、解释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再次,以第12题为例探寻关键能力的培养路径。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要遵循合适的路径。
鹿城区教育研究院蔡永基于鹿城区实测数据分享本卷的达成情况,并提出教学建议。蔡老师首先以鹿城区考生的典型错误为例,分析错题成因,归纳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蔡老师以村上春树的“你思考过风吗?”来类比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思考:第一层次:考试的要求是什么,教学的要求是什么;第二层次:根据试卷知道教学怎么教;第三层次:试卷的答案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很好的诠释了教与评的关系。
夏陈伟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本次活动搭建了命题者与用卷者的桥梁。通过本次活动,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更加明确命题意图,评价标准是课程标准。二是评价要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通过考试评价的改变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三是命题技术的探讨,通过实测数据来反思命题,不断改进命题质量。我们期待着,温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不断提升试卷的命制质量,积极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素养立意的课堂转型,进一步实现“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整体化学习带动碎片化学习”“深度学习带动浅层学习”的课改目标。
(初稿:夏静静;修改审核:夏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