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课堂,“有声”精彩
——记温州市黄伟东名师送教工作室第5次活动
为提高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周末阳光充裕的午后,一群“小数”伙伴汇聚在苍南县宜山镇第三小学,举行黄伟东名师工作室“说课”活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加仓;浙江省教坛新秀黄莉莉老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叶宗树老师进行教学指导,把脉课堂教学,引领专业发展。
第一部分:学员说课——各显神通,个个精彩
十位学员纷纷依次上台说课,孙娉老师的课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借助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等多元表征的方式,在对比作品中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迁移中引导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算理的理解。第二节课是黄丹敏老师带来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她借助整数除法的算法回顾,过渡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2.4÷4。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再组内交流想法。她预设学生可能通过“想乘算除、单位转化、商的变化规律、计数单位、直接列竖式”等几种策略求出答案。多种方法的对比分析中帮助学生明晰小数除法的算理。计数器的加入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进一步理解。最后她对计算方法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为小数竖式计算指明了方向。第三节课是林媛媛老师带来的计算课《一个数除以小数》。本课设计中国结制作为情境,列出算式1.2÷0.4,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后交流反馈。学生在交流中对比各种方法的共同点,明确除数中的小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达成从未知向已知转化。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说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提炼出方法:一看、二移、三算。


接着是金王蕾带来的《喝牛奶问题》,金老师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支架。她借助长方形图模拟水杯帮助孩子们理解水、奶量之间的关系,对比不同作品的不同,总结出哪一种作品最简洁最直观,帮助孩子们筛选最优化策略。黄文静老师的《因数和倍数》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提出疑惑,学生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深入理解因数和倍数。自学环节帮助孩子们明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写出18的所有因数环节,她设计了在数轴中标出因数辅助孩子们不重不漏地找出所有因数,此环节让学生更好理解一个数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因数要成对寻找,一个数最大因数是它本身。金群群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中,学生在折、画、涂中依托长方形纸和数轴得出之间的关系:数的大小不变,计算单位边了。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分子分母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再观察小数除法、整数除法算式勾联了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也沟通了小数与整数计算之间的联系。



《解决问题》由徐梦倩老师设计并说课,她开门健身由问题引入并列式,预设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一是带余除法;二是答案为小数。追问学生刚才剩下的0.1kg怎么办?这样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使一点点也需要一个新瓶子来装,引出“进一法”。再通过第二个版块红线系礼盒,打破学生刚建立起的模型,不够1.5米就不能系,这便是“去尾法”。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解决问题要根据现实情境来思考。陈芝娜老师带来的《分数与除法解决问题》,课由二年级学过的“倍”引入,学生通过画图、列算式、说算理理解20÷10=2中20和10的倍数关系,再次列式、画图表征理解7÷10=的意义。对比两个算式的关系,概括出它们都是求倍数,不是整数,我们一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杨冰飞老师的《分数的意义》的课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心中的,展示预设作品后,提问为什么形状大小不同却都能表示,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活动二中学生再由圆片图展开创造,找出其他数量的,提炼出都是把几个看作“单位1”,再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最后一节是由叶秉正老师带来的《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叶老师通过转盘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1+3=4,2+2=4,3+4=7这些特殊的算式提出猜想: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在图形表征、除法列式中,学生初步感知算理。第二次探究用字母表示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最后多数连加观察结果的奇偶性是对学生思维提升的变式,也是对奇偶性判断方法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部分:专家点评——精准定位,各个击破
本次活动,每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得到了陈加仓特级教师的精准点评,陈特在给予各位老师高度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了每位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他指出计算课要做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勾联,做到教学评一致;问题解决课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无声的课堂也有别样的精彩。最后,黄伟东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做有温度的教研,让一群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