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2023年11月24日,章秀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3次活动在瑞安市广场实验小学举行,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单篇文章学习任务设计”
part 1课例研讨
第一节金慧慧老师展示《西门豹治邺》。她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是“谁干什么”的形式,再借助课后题展开学习活动,学生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紧接着金老师提供概括支架,引导学生“长话短说”,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层次清晰。最后辨析西门豹惩治恶人的步骤是否能调换,助推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的智慧,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展现真实的学习状态。
第二节吴艺文老师展示《坐井观天》。吴老师以“他们在争论什么”这个大问题切入课堂,再出示情境“小故事大道理”的表演秀,先精读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孩子们各自梳理理由,并借助语言支架练习说话,在说话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在细致的朗读中体会小鸟的诚恳和青蛙的自大。课堂的最后开启表演秀,渗透寓言的思维力,引导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内涵。课堂中,吴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这对低段学生的课堂卷入有着很好的助力。
part 2 圆桌研讨
课例观摩之后,工作室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探讨课例。
课例1《西门豹治邺》:
第一组代表林堂艳老师:金老师为学生复述故事提供了概括的支架,降低了难度,课堂上创造了很多表达的机会,比如“好官推荐表”形式新颖,落实到位。
第二组代表杨新雅老师:语文要素落实很到位,针对巫婆和官绅的环节设计巧妙,“好管推荐表”结合作业本做成了项目化内容,同时,杨老师也建议此处还可以拓展名人故事。
第三组代表潘龙老师:建议可以一个情境串联整节课,让孩子在角色中得到充分的体验。
导师点评:章老师指出,语文要素定位要清晰,复述表达要有对象感,多情境的前提下要做到一“境”到底。整堂课可以创设3个情境:西门豹向大王做年终汇报,同事向大王做年终汇报,劝说乡亲。在“长话短说”环节,必要时教师需要示范。学生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运用,再在运用中理解,理解后再运用,直到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
课例2《坐井观天》:
第一组代表: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从了解对话到理解对话到演好对话,板块完整,条理清晰。
第二组代表郑老师:课堂上朗读充分,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做。
第三组王萌妮老师: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丰富,建议整合大单元的情境。
导师点评:章老师指出低段学生更适合游戏化情境化,高段可以启用大问题。本课结构清晰,三个对话就是三个层次,一问一答为第一次对话,“你说我说”为第二次对话,“笑着说”为第三次对话,三者层次不能随意调换。章老师思如风发,言如泉涌,在交流中投射着智慧与魅力,从不同侧面对课例进行分析评价,这对于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part3 教育写作:课题撰写
本次活动的第三板块是围绕课题方案的制定展开研讨。章老师指出要像磨课一样磨课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课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自己的”“自己做的”“自己的做”,这是教师专项课题的三个特质,之后,章老师从“课题名称—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在坐学员也纷纷提出自己在课题之路上所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研讨的过程中,令学员们的头疼的课题就这样从“问题”变为了“成果”。章老师的讲座,让众学员如醍醐灌顶般欣喜。
part4 学习心得(节选)
吕灵芝: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我的感受,那便是“联结”。建立学生与文本的联结:《西门豹治邺》一课设置情境,让学生复述时有对象感,借助支架练习长话短说,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坐井观天》一课抓住三次对话,让孩子以角色自居,读出趣味,读出寓意。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联结:在圆桌讨论环节,小伙伴们对慧慧老师和艺文老师的课例进行研讨,并汇报小组观点。但章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回应其他组的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倾听、思考、表达,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联结,让思考更有纵深度。建立自己与自己的联结:“我是青蛙还是小鸟?”这是一个观照自己内心的问题。做课题就是不断突破舒适圈的过程,在阅读和实践中产生想法,观察自己的想法,选择并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高佳:做任何事都要从坚定地迈开第一步开始,一线教师做课题,需要真问题,实在做,切口小。章老师从选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撰写等重点方面仔细地指导、讲解,对关键的概念进行定义,从几个选题反复来思考,设计研究方案,逐一对比分析每份申报表关键步骤的合理性。从章老师的讲座中,我感受到课题申报对个人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个人成长的积极推动。当我们以真正的热爱和热情投入,既有获得立项的更大可能,也会让自己更加享受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这一过程。
一寸有一寸的成长,一岁有一岁的欢喜,寸寸成长,因其尝试;岁岁欢喜,源自习得。智者讲“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未知让我们不舒适,不舒适让我们成长。我们在趋紧专业的路上,不断探寻,不断求索。我们追求专业,我们向往更高,于是我们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汲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