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金文钦2023 > 本市信息 > 立足学生起点,精准把握教材——记温州市金文钦小学数学“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6次活动

立足学生起点,精准把握教材——记温州市金文钦小学数学“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6次活动

浏览量:1124|发表日期:2025-03-12|来自:

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金文钦工作室于3月11日组织开展了“立足学生起点,精准把握教材”主题教研活动暨第16次工作室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评课、专题讲座及专家指导等形式,聚焦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索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由瑞安市南菁学校马坚老师和二(1)班的小朋友们带来一节《轴对称图形》,这是一堂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数学课。精巧的活动设计、生动的课堂互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指尖的创意与眼中的光芒。



瑞安市阁巷小学陈云云老师对马老师的《轴对称图形》进行评课,她提出:

一、精准定位,梯度生长

这节课,精准锚定了二年级的学段特点。无论是“猜一半图形”的趣味导入,还是剪纸验证的动手操作,都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开了低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的大门。课堂既有数学味,又有儿童味。

二、生活为源,操作为径

这节课将“对折验证”这一核心概念,拆解成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  

1.“猜一猜”激活经验——用半张图唤醒生活记忆; 

2.“剪一剪”验证猜想——让对称从“纸上谈兵”变为“手中生花”;  

3.“辩一辩”深化认知——一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三、结构清晰,润物无声  

“感知对称现象”到“创造轴对称图形”,再到“生活中的对称美”,马老师用一条“生活—数学—生活”的主线,织就了完整的认知闭环。





罗凤中心小学的董小飞老师和三(1)班的同学们带来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这是一节自然流露、生动、教学思路清晰的课堂,教学过程流畅,在教学中注重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而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瑞安市东山小学的陈瑶老师对董老师《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进行评课,她提出:

一、定位清晰,立足起点

今天这节课董老师借助现实情境和直观模型来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后续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本质上也都是基于小数含义的理解。董老师紧紧抓牢小数的含义,通过创设情境和活动,提出关键性问题:怎么从1元里面拿出0.1元?学生主动产生将1元转化成10角的需求,初步感知小数认识的必要性,学生的学习从此产生。

二、联系促学,对比促思

本节课董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人民币的情境认识小数的含义后,再借助米制系统继续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体现建立0.1的数感是本节课的核心,在实物模型中建立“1角=1/10元=0.1元”的关系,通过类比、迁移、学习0.3元、0.6元的意义。初步体会小数的组成、计数单位与整数个位十进制关系,促进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跨越,为初步建立0.1的概念积累丰富的表象经验。

三、由形到义,不断进阶

借助找1.3,打破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的思维定式。借助几何直观,将学生思想外化,丰富了学生对小数的认知结构,也间接培养了学生0.1的数感。练习设计中,当其中一幅图表示“1”时,其余两幅图分别用什么表示?在变与不变中感悟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把1平均分成10份,而小数的本质是一致的,从中建构一位小数的意义。这样的学习素材还隐含着整数细分与累加的变化过程。



瑞安市锦湖实验小学白雷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赋有思考力的讲座《核心素养下习题的设计和实施》,白老师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提出不同水平要求下的习题应该怎么设计,怎样能让核心素养落地。

在作业习题的设计中,我们应该要关注习题的层次性,要有思考性更不失趣味性。我们要从教材出发,在课例中思考,引发自己对素养习题命制的思考。白老师的讲座中呈现的习题,让在座老师频频点头,不断思考。



最后,金文钦老师对今天的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今天的两节课做到了对教材的解读“到位而不越位”,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整节课“深刻而不深奥”。金老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及时复盘十分重要。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有所学,有所思,有提升。最后,金老师对工作室后续的活动安排进行了部署。


本次教研活动以课例为镜、以研讨为梯,为教师搭建了思维碰撞、经验共享的平台。

参与教师纷纷表示,将把今日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在“教”与“研”的共生共长中,书写素养导向课堂的新篇章。

撰稿人:马  坚

摄影:瑞安市南菁学校

审核:金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