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王小芳2023 > 本市信息 > 名师荟萃启新思 深耕课堂育未来 ——温州市王小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3次活动简记

名师荟萃启新思 深耕课堂育未来 ——温州市王小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3次活动简记

浏览量:995|发表日期:2025-03-18|来自:

春潮涌动处,教研正当时。2025314日,温州市王小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十三次活动在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圆满举行。活动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用研训”为核心,集课堂展示、评课研讨、教材解析与专家引领于一体,为学员们搭建了共研共进的学术平台,奏响了温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一、课堂展风采:以知导行,润德无声

活动伊始,两节研讨课以鲜明的教学风格诠释了新教材的育人理念。

永嘉县实验中学林礼琼老师执教《学会自我保护》一课,以“拥抱互动”破冰导入,通过学生真实反馈引出青春期性心理话题围绕“如何满足性好奇”如何辨别性越界”、“怎么应对性侵害大子议题,精彩展示“黄腔哥”情景剧,引导学生辩证讨论“性好奇”性越界”“性侵害等问题探究应对之策,整堂课以情境为链、以思辨为核、以行动为锚,为新教材新使用提供了“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范本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自我保护的实践意义


   温州市实验中学吴珏澄老师执教《人须有自尊》一课巧妙运用教材素材,围绕茶话会环环相扣创设“插话逸趣”、“茶话启思”、“茶话明理”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情境中抽丝剥茧,真思考、真讨论中建立自我评价坐标,将抽象道德概念具象化为情感体验,在共情与思辨中实现价值观内化,彰显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和独特魅力。

二、评课凝智慧:破立之间,重构课堂

评课环节,永嘉中学附属中学邱会珍老师以《从“知”到“行”: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为题,对两堂课展开点评。她以两节研讨课为例,提出从“真”出发——以真情境深化体验、以真思考激活认知、以真实践驱动行动,由此通过启智润心的师生对话,深度体验的课堂活动,水到渠成的价值引领将课堂转化为“价值觉醒的孵化场”,最终在“温度-深度”张力中达成素养落地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邱老师的点评引发与会教师共鸣现场研讨中,工作室学员教师纷纷分享“教材使用科学性与教学创新性”的困惑,思想的交锋让评课从“单向点评”升华为“多维对话”。

 

三、研训明方向:深析教材,赋能教学

 


   教材研训聚焦七年级下册单元设计。颐海区潘桥中学吴晓老师聚焦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教学,深度解析教材革新脉络。潘老师提出“一核双线四维”教材解读和设计框架,建议一线教师围绕核心素养,深度解读教材,重构单元逻辑基于学情调研,串联教材栏目与实践活动,打通“学思用”闭环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新教材使用范式。

  


温州市第四中学朱赛娜老师对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教学进行了深度解读提出“四读四立”教材使用策略:读懂课标,明确立意;读通教材,定位目标;读透教材,梳理逻辑;读活教材,精准设计与评价。该策略为教师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实操路径,助力新教材使用与教学创新。朱老师强调,新教材的使用是教育生态重塑的契机,并以《新教材赠予我的》一诗表达教师心声,指出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动力,为教学实践打开新视窗。


上午场最后由王小芳老师总结点评。王老师主要围绕《课程实践草根谈》展开,她强调了基于课程和教材的价值引领与大概念的重要性,提出了三个课堂教学目标:一是如何结合生活情境,逐层推进理解?王老师建议一线教师选取符合概念内涵、符合学情的内容创设情境。二是理解如何推进?王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实践推进理解的过程应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导学生完成自我认知 并激发自我发展的意愿。三是如何理解课堂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王老师提出“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将课标要求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实现素养导向的测评转型。王老师的总结观点为破解“知易行难”的德育困境提供了方法论镜鉴,与会教师醍醐灌顶,深受启发。

在下午的教研活动中,王小芳老师延续上午的教材分析,对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她凭借独到的见解和通俗易懂的表达,为教师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教学建议。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这四个核心问题,王老师对教学意义、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王老师指出,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强的内容。她强调,通过具体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是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逐层深入地推进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王老师提醒教师们,任何课程都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深入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勇于探索教学内容,以实现自我提升。

王小芳老师的建议,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实用的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四、讲座拓视野:解读内涵,引领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程光泉教授以《中华文化的内涵解读及教学策略》为题,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宏观背景、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逻辑、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解析以及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讲座。程教授从国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切入,强调:国学不兴,国不能自立,同时明确指出,仅有国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现代科学和创新精神相结合。

在探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程教授以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明衰亡以及以色列的文化重生为例,用丰富的历史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文化延续性对国家的重要性。他提到,以色列虽历经千年流散,但凭借契约精神和文化认同,在二战后成功重建国家,并在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创新则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讲座还聚焦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程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从2013年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到2022年新课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系统化要求,传统文化教育正在逐步完善。程教授旁征博引,讲座中的举证涉及国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视野宏阔且层次丰富,为我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极大帮助。

   细雨蒙蒙,教研情浓。温州市王小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 13 次活动在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圆满落幕。此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学员评课、教材单元解析、专家讲座等环节,为学员老师们搭建了专业成长的桥梁。课堂展示中,教研热情被点燃,学员们全神贯注,用心记录,展现出对学习的热忱与执着。研讨中,智慧火花被激发。大家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研训里,教学方向被照亮。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学员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让教学之路更加清晰。讲座中,思想视野被拓宽。高瞻远瞩的见解,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知识领域的大门,拓宽了他们的教育视野。

   从课堂展示的生动实践,到评课研讨的深度交流;从教材研训的精准剖析,到专家讲座的高瞻远瞩,每一位学员都在这场学术盛宴中满载而归。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期待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温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