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徐承翔 > 本市信息 > “屏”聚智慧探素养,云端共研促成长 ——记温州市徐承翔“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4次活动

“屏”聚智慧探素养,云端共研促成长 ——记温州市徐承翔“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4次活动

浏览量:111|发表日期:2025-07-08|来自:

7月8日,一场聚焦科学教育深度发展的研讨活动在钉钉线上举行。活动汇聚多位专家与一线教师,围绕大概念教学、深度学习设计、素养导向教学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上午议程:理论奠基与实践探索

·专家领航,深解大概念

活动伊始,首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陈苍鹏特级教师以《大概念:基于深度理解的学教支点》为题,为活动拉开了精彩序幕。陈特深入剖析了“大概念”的内涵,从定义出发,清晰梳理了科学核心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他运用丰富的实例,生动演示了如何从具体特例归纳提炼大概念,又如何运用大概念指导演绎具体情境,极大深化了与会教师对大概念的理解。陈特强调,大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内在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如“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其“大”正体现在这种普遍的解释力上。他进一步阐释,大概念既是纵向向上抽象概括的结果,也是纵向向下迁移应用的支点,并通过经典案例精妙诠释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循环过程,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发。

 


·聚焦问题,设计深度学习

 紧随其后,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李陈老师聚焦《基于问题溯源的初中科学深度学习设计》,分享了他在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探索与成长历程。 李老师回顾了自己从关注“教法”到关注“学法”,再到追求“教学评”一致性,最终聚焦“深度学习”的心路转变。他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重点展示了两个设计精巧的“深度学习”实践课例,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赢得了徐承翔老师的高度评价。

 


·教研转化,指引科研深处

当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得以夯实后,余杭区良渚第二中学李鸿老师则将视角转向了教科研的转化与提升。在《从学术浅滩到科研深处》的分享中,李鸿老师系统指导了如何将日常的“教学设计”有效转化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他从“选好题——搭框架——码字数——成文稿”四个关键步骤入手,精准指出了好论文的标准与方向,并详细解析了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写作到重构五个阶段的具体方法。最后,他以“光的反射”一课为例,直观演示了如何将教学设计转化为结构清晰、论证充分的课例论文,为教师们打通了教研结合的通道。

 


·素养导向,明晰教学未来

压轴登场的徐承翔老师以杜威的名言“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昨天方式教育,将剥夺学生的明天”为引,作了题为《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及案例例谈》的专题讲座。徐老师深刻阐述了素养导向下科学学习的核心原则:目标导向、主动建构、实践参与与及时反馈。着重分析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在实现素养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并结合《食物与营养》的生动案例,具体指导了如何设计教学。徐老师清晰地勾勒出“人是如何学习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素养导向教学”的路径,为全体教师明确了更高层次的教学追求和方向。

 


 

下午研讨:模式创新与课堂实践

·生活为源,推动知行合一

午后,研讨热度持续升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中学的徐晶老师以《生活为源·科学为用——初中科学“四环序列”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分享了她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徐老师秉持“生活即科学的起点,科学应服务于生活实践”的学科观,详细介绍了她致力于构建的“启·构·用·融”四环教学模式。通过多个鲜活的日常教学案例,她展示了如何努力打造让学生感受“有意思、有选择、有协作、有价值”良好体验的科学课堂,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微项实践,赋能素养提升

最后,余杭区太炎中学的王丹燕老师带来了《启·探微·评效:微项目化视域下指向进阶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大气压强”和“温度计”为例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分享。王老师以她亲身实践的两节课例,生动阐释了微项目化学习的模式。她强调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并具备聚焦问题灵活、实践性强、跨学科知识整合的特点。王老师通过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和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升素养,为项目化学习的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云端总结:内化实践,共赴未来

活动尾声,工作室主持人徐承翔老师对全天内容进行了精炼总结。殷切期望全体学员能够认真消化吸收今日丰硕的学习成果,积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未来的日常教学与教育科研实践之中,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肩负起培养能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学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