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2日,一场聚焦“师幼互动沟通话术”的线上研修活动准时开启。温州市姜艺名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通过云端平台相聚,共同聆学前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静带来的专题讲座《从“说”到“懂”:师幼互动中有效沟通的实践密码》。两个小时的思维碰撞,既是一次话术技巧的“干货补给”,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度唤醒”。
研修伊始,王老师以一组调研数据切入:“超60%的一线教师坦言,师幼互动中常陷入'我说你听'的单向模式,孩子的真实需求难以被精准捕捉。”她指出,当前师幼互动的沟通困境,本质上是教育观的偏差——教师习惯用“成人逻辑”设计对话,却忽略了幼儿特有的表达节奏与情感逻辑。这种偏差具体表现为:语言功能单一化(重指令轻共情)、回应方式程式化(重结果轻过程)、互动目标功利化(重知识传递轻情感联结)。“真正的沟通不是'教师说对的话',而是'说孩子能听懂、愿回应的话'。”王老师强调,话术的优化需建立在儿童发展规律的深度理解之上。
针对“如何让沟通更有效”这一核心问题,王老师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一线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理解—联结—生长”的沟通逻辑框架。她提出,有效的师幼沟通需经历三个关键阶段:首先是“共情理解”,通过观察幼儿的非语言信号(如表情、动作)与口语碎片,准确识别其情绪状态与潜在需求;其次是“平等联结”,用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语言建立对话场域,让“蹲下来说话”不仅成为物理姿态,更成为心理姿态;最后是“支持生长”,通过开放性语言引导幼儿表达想法、梳理经验,在互动中实现经验的共享与思维的拓展。“话术的最高境界,是让幼儿感受到'我的声音被听见,我的想法被重视'。”王老师的阐释引发线上教师的强烈共鸣。
互动环节中,教师们通过评论区实时提问:“面对情绪激烈的幼儿,如何快速建立沟通?”“小班幼儿语言表达有限,怎样设计有效回应?”王老师逐一解答,强调“话术设计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特别提醒教师避免“为了互动而互动”的形式主义,真正将沟通融入日常保教细节。
“今天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原来一句简单的'你真棒',若能具体到'你刚才主动帮助同伴收玩具,特别有爱心',就能让孩子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优点。”研修结束后,一位参训教师在群内分享感悟。正如王老师在总结时所言:“沟通话术的背后,是儿童立场的教育观、儿童视角的发展观。当我们愿意慢下来倾听、蹲下来对话,师幼互动便会从'完成任务'转向'共同成长'。”
这场跨越空间的云端研修,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可操作的沟通策略,更搭建了一座通往儿童内心的“语言桥梁”。相信带着这份对“有效沟通”的思考,教师们将以更柔软的姿态走进幼儿的世界,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童年成长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