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鲁慧 > 本市信息 > 一路追循,寻找美好——记鲁慧名师工作室第十四次活动

一路追循,寻找美好——记鲁慧名师工作室第十四次活动

浏览量:30|发表日期:2025-08-26|来自:

2025年7月26日,鲁慧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以“论文写作中的点滴思考”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由王静慧老师主讲。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写作素养与专业反思能力,激发教学研究热情,助力教师成长与发展。讲座以“一路追循,寻找美好”为题,分阶段梳理写作历程、总结实践经验,并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写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与会教师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写作指导和精神激励。

深耕课堂,源于教学的写作初心

王静慧老师以自身十余年来的写作之路为引,回顾了她如何从微课入手,在校本课程、公开课教学、课题研究等多方面探索中不断提炼写作主题。她指出,论文写作不是孤立的学术行为,而是源于教学实践的自然延伸。在多次微课制作、选修课设计、公开课承担和课题推进中,她逐步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发力点。

她强调:“论文是跟着工作室团队一起‘做’出来的”,这一理念凸显出集体协作与专业共研的重要性。在“专家引领”与“团队打磨”中,她逐步从“追随者”成长为“思考者”。

聚焦问题,构建系统的写作思维

在谈到写作如何“落地”时,王老师指出,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应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从问题出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她引用自己多年来参与教学改革、设计情境化课堂、推进命题研究的实例,具体剖析了如何将一节好课“转化”为一篇好文。

她提出“课堂—命题—课题—论文”的四重转化路径,通过真实教学中的片段、素材和学生反馈,系统化提炼写作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提炼经验,构建教师的写作力场

围绕“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王老师从反思习惯的养成、选题的创新性与可行性、论文结构的构建等方面展开了系统讲解。她借用“八化策略”(如化虚为实、化教为学、化点为线等)总结出有效的写作路径,为教师突破写作瓶颈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此外,王老师也特别就人工智能时代的写作提出建议:AI可以辅助构思与润色,但真正有温度、有思考的文字,仍需教师立足实践、用心书写。

精准投稿,提升论文的发表能力

在讲座的尾声部分,王老师针对如何选择期刊、仿写刊文逻辑、增强投稿命中率等内容,给予了务实建议,并列举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多个适合投稿的权威刊物,为教师实现“从写出来到发出来”的跨越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