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秋日的暖阳,王小芳名师工作室于10月24日走进了平阳县海西镇宋埠中学,与平阳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起,聚焦乡村课堂教学,研讨以育人为价值追求的高效课堂。
情境化互动课堂,破解学生成长难题
平阳县海西镇宋埠中学陈如意老师的《交友的智慧》基于前期学情调研,针对农村学校七年级新生的交友困境,课堂以情境化、互动式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交友真谛。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小川的校园故事”引发共鸣,从 “新环境中渴望友谊却不敢主动” 的困惑切入,引导学生分享自身交友烦恼,自然导入 “交友需智慧” 的主题。新课环节,围绕 “选择”“呵护” 两大核心展开:在“友谊的困惑” 活动中,结合小川面对游戏好友申请的选择,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慎交友、结好伴” 的重要性;“被夹在中间的秘密”情境里,针对小川发现好友小步的不当行为,学生通过续写故事、分析利弊,掌握 “坚守原则” 与 “真诚沟通”的矛盾处理方法。课堂尾声,“友谊的小树”活动将氛围推向高潮,学生在 “智慧树叶”上写下交友感悟并粘贴成 “智慧树”,深化知识内化。课后,学生还需完成 “我心中的好朋友”创作与班级交友观察作业,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衔接。本次课程以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与互动中提升交友能力,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温州市第二中学潘沉舒老师的《树立法治观念》创新采用"普法宣传员"角色任务。课堂伊始,潘老师通过人物形象辨析,引导同学们结合“手持法律文本”“胸口公平标志”等细节,准确识别出“普法宣传者”身份,并顺势提问“生活中是否接触过普法宣传者”,随后展示校内法制教育活动照片,唤醒同学们的生活记忆。当同学们意识到以往多是“被普法者”时,潘老师介绍了将于11月正式施行的法制宣传教育法,强调该法将普法纳入法治轨道,鼓励大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传播”,争当“小小普法宣传员”。课堂核心环节,潘老师以手机群聊为场景引入案例:群内出现辱骂小新的言论,朋友附和并制作其P图表情包。潘老师通过模拟“手机震动”的互动感,引导同学们以旁观者视角思考应对方式,现场示范“以案释法”,让普法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通过多角度多主体的视角,引导学生从微信群辱骂等真实案例出发,分小组从权益守护、红线警示、观察实践等角度研讨,理解法律作用与法治信仰,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专家精准把脉,助力农村素养教学
平阳县发展中心教研员彭玉洁老师作《扎根乡土情境 聚焦农村学情》主题发言,深入剖析了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学一要创设乡土情境:从“通用叙事”到“农村生活”,让情境有“烟火气”;二要立足农村学情:从“泛化把握”到“痛点精准”,让教学有“针对性”;三要借助教学活动:从“标准化设计”到“在地化创新”,让活动有“可操作性”。教学要接地气、有温度,为农村学校素养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指南。

龙湾区海滨中学缪艳艳老师在《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中,结合具体课例详细解析了素养目标如何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分享了“目标—情境—任务—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分享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素养课堂的标杆是:内容转化:抽象知识具象化;方法创新:教室讲授转向探究;价值升华:知识传授到信仰培育。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小芳老师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轨道还是旷野》为题,以“为什么教: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教什么:具体目标、怎么教:教学建构和实施、教怎么:教学评价”四大板块,结合两节公开课加以解释说明,强调课堂要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的转变,提出了“教学即育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要有“轨道”与“旷野”的双重意识——既要坚守育人底线,又要勇于教学创新,在规范与创造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通过真实生动的情境、适切的学习任务、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课堂由“知识立意”转变成“指向于人”的素养导向。

活动的最后,工作室学员积极交流分享心得, 纷纷表示此次研讨活动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实践智慧,对如何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教学应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紧扣核心素养,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推进教学创新,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实现知行合一。并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探索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路径,在真实情境中厚植家国情怀,于真实实践中培育法治意识。学员老师收获满满,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真实情境,深耕指向育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使其成为连接生活与价值的桥梁。
秋风送爽,送来了知识的芬芳;丹桂飘香,浸润着求知的心田。此次送教下乡活动,不仅是一堂课的交流,更是一份情怀的传递、一粒种子的播撒。王小芳名师工作室在今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愿能在来日绽放出灿烂的教育之花,为乡村教育的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文稿:陈如意 林唐洁
照片:陈如意